便攜色度檢測儀作為現場水質色度快速篩查的核心設備,其操作規范性直接影響檢測結果的可靠性。色度檢測需嚴格遵循《GB/T 11903-1989 水質 色度的測定》標準,現場操作若存在誤差,可能導致鉑鈷標準比色法的測量偏差超過 10 度,尤其在渾濁水體或強光環境中,操作不當會使數據失真幅度達 20% 以上。 現場準備階段需構建基礎檢測條件。環境選擇上,應避開陽光直射或強光源區域,推薦在陰涼處或帳篷內操作,若光線過暗需使用便攜式白光臺燈(色溫 5500K±500K),避免色偏影響比色判斷。設備檢查需確認:比色皿無劃痕、透光面清潔(可用鏡頭紙擦拭),電池電量≥70%(低電量會導致光源亮度不足),校準證書在有效期內(通常每年校準一次)。水樣預處理需同步完成:用 0.45μm 濾膜過濾去除懸浮顆粒物(渾濁度>5NTU 時必須過濾),避免顆粒散射干擾;若水樣含余氯(>0.1mg/L),需加入硫代硫酸鈉溶液(10%)中和,每 100mL 水樣加 0.1mL,防止氯對色度的氧化影響。 標準操作流程分四步實施。第一步是儀器校準:取 50mL 鉑鈷標準溶液(0 度、50 度、100 度)注入比色皿,液面距頂端 1cm(避免溢出污染),依次放入檢測槽,蓋好遮光蓋,啟動 “校準” 程序。0 度標準液用于調零(吸光度應≤0.002),50 度和 100 度用于建立標準曲線,校準完成后儀器顯示 “READY”,曲線相關系數需≥0.999。第二步是水樣測量:將處理后的水樣注入比色皿(同校準步驟),擦凈外壁水珠,放入檢測槽,確保定位標記對齊(偏差<1mm),30 秒后讀取穩定值(連續 3 次讀數波動≤1 度),記錄數據時精確至 1 度。第三步是平行樣驗證:同一樣品需做 2 次平行檢測,相對偏差應≤5%,超差需重新取樣檢測,排查是否因過濾不徹底或氣泡殘留導致誤差。第四步是特殊水樣處理:對于帶色工業廢水(如印染廢水),若超過儀器測量上限(通常 0-500 度),需用無氨水稀釋(稀釋倍數記錄精確至 0.1),稀釋后測量值應落在標準曲線中段(20-80 度)以保證精度。 干擾控制措施需針對性實施。強光干擾時,除遮擋光源外,可啟用儀器 “遮光模式”(部分型號配備),通過自動調節光強抵消環境光影響,使測量偏差從 15 度降至 3 度以內。氣泡干擾是常見問題,取樣時應沿容器壁緩慢注入,若比色皿內有氣泡,可輕敲壁面排出,或靜置 2 分鐘待氣泡消散,否則氣泡會散射光線導致讀數虛高(1 個直徑 3mm 氣泡可使 20 度水樣顯示 25 度)。溫度影響需控制:水樣溫度應在 15-25℃(標準溫度 20℃),溫差每超過 5℃需用恒溫水浴調溫,溫度過高會使色度值偏低(如 30℃時 100 度水樣可能顯示 92 度)。 設備維護與數據管理需同步規范。每次檢測后,比色皿需用自來水沖洗 3 次,再用去離子水潤洗,倒置晾干(避免劃痕),長期不用時放入專用包裝盒。儀器使用后需關閉光源(部分型號自動關閉),清理檢測槽內的水漬(用干布擦拭),放入防潮箱保存(濕度≤60%)。數據記錄需包含:檢測時間、水樣編號、溫度、稀釋倍數、平行樣值、平均值及異常情況,記錄筆需用防水型號,原始記錄保存至少 3 年。現場檢測完成后,24 小時內需將數據導入實驗室系統,與同步采集的實驗室樣品比對,偏差超過 10 度時需分析原因(如現場過濾效果差異)。 應急處理預案保障操作連續性。電池耗盡時,啟用備用電池(需提前充電)或外接充電寶(通過 USB 接口供電),更換電池時需在 3 分鐘內完成(避免校準數據丟失)。儀器故障時(如顯示 “ERROR”),重啟設備后重新校準,仍故障則啟用備用檢測儀(現場應配備 1 臺備用設備),確保檢測工作不中斷。對于高毒性水樣(如含重金屬),需穿戴防護手套操作,比色皿污染后用 5% 硝酸浸泡 30 分鐘,避免交叉污染。 遵循這套操作規范,便攜色度檢測儀的現場檢測數據與實驗室數據偏差可控制在 5 度以內,滿足地表水、飲用水及工業廢水的快速篩查需求。實際操作中,需根據水樣特性(如酸性、堿性)調整預處理步驟,酸性水樣(pH<4)需用氫氧化鈉調至中性(避免腐蝕比色皿),確保檢測過程安全且數據可靠。
|